关于我

我在这里保留了不同年龄段写的 about me。

About Me 2024 版

归根结底, About me 的实质在于一个人怎么定义自己。

看年轻时候写的自我介绍,把各种学历、职业 title 元素都堆叠到一起,总会有种莫名的羞耻感。

假设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拆开了看他的构成份,把一条条性格、品质、禀赋都列出逐个来进行对比,找到一个”最大公约成份集合“,那么可以说这个集合是全人类身上都共有的那一部分。

这一部分成份有一些是生物性的,一部分是社会化过程中习的的,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个幼小的生物人开始,慢慢学习着融入社会,学会那些被父母、兄妹、朋友、老师、同学希望我们具备的东西,并最终完成社会化过程,成为一个社会人。

但由于天赋、环境、经历,一个人身上也总是存在区别于这个最大公约集合的部分,将他与一般性的人区分开来,构成了这个人的个性。

About me 显然是更多关于后者的,特别是如果对自己身上的个性比较认同的时候。总得来说,通过不断的迭代,我希望当我离世的时候,这份 About me 看上去是一个我自己的自传框架。

在 16 年写下相关的 About me 之后,我仍然对这个世界感到迷茫。那个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和感情环境,所以最大的困还是集中在事业上。

事业

16 年的我写到:

想做一个真正的工程师

但是什么他妈的叫他妈的“真正的工程师”?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来看,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,完全没有足以清晰定义这件事情的相应经历和认知,只是本科受阿黄影响读了计算机,上学和毕业之后又看着身边的一些人很厉害,对大牛的世界有所向往,所以才糊里糊涂写下这个目标罢了。

果不其然,接下来几年的经历让我离成为顶尖软件工程师目标越来越远,也愈发想赶紧往产品方向发展。事后来看,如果我高中到大学这个转折期的重要人物是黄闻天的话, 那么从研发到产品转型期间一个很关键的人物是叶远锋,他在工程上的那种游刃有余和似乎看不到底的成长性,让我深感自己并不是一个具备灵性的研发,在这条路上的天花板太低了。

虽然我在 15~18 年非常努力的弥补技术短板,但始终看不到自己能积累出任何优势,最要命的是逐渐发现对纯粹技术的兴趣也愈来愈小了。“我特么是怎么面进字节的?是特么有小白这层关系加上泽斯放水让我进来的?” 这种想法虽然有点开玩笑的成份,但缺少立足之本的我真的是一直处于深深的焦虑之中,每天看似有点东西实则机械的上下班,最恐怖的是对生活的热情也慢慢被消耗着。

这两年我时长想起两句流传甚广的格言:

李大钊版本的:要学就学个踏实,要玩就玩个痛快
国外版本的: Play Hard, Work Hard

我亲身体验,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亦是如此, 职场打工人 60% 的时间都在职场上,麻木的工作有损于生活的热情。如果我能早点找到方向,或许能更好的过好那几年吧。

于是我借着工作之便,开始想办法学习交互和产品设计知识。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确认了一些优势,就是综合的能力。大学学过的计算机、科学哲学,工作前两年积累的技术,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利他精神,在产品上都多多少少能更显性的应用。于是在字节内部分享中搞了material design 简介及背后的理论, UI 小史,还对内涵段子的一个“要不要下掉 Feed 中的神评论以促进详情页点击”做出了正确的预言。

然后就是 18 年内涵段子被关停,我又借着公司内部创业泡芙社区的机会,从研发转成了产品。显然转到产品职业之后,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,职业技能需要进一步细化补齐是一方面,但更严重的是两个问题:

  1. 价值观冲突。 ——相比研发,产品会更直接的面对价值观问题,作为一个比较反感消费主义的人,让我挖空心思去思考一个消费社区怎么做真心痛苦,离开泡芙转到飞书之后才开始得心应手起来。
  2. 大厂内部创业窗口期和 leader 信任问题。 —— 这部分没什么好说的,大家都要吃饭,在商言商,以前的我批判,现在的我表示理解。

当然转到飞书之后,也立刻遇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复杂权限系统设计问题,时候来看也挺可笑,转产品之后的前两年都算是 hard 模式。

再后来的事就是 20 年离开字节,gap 了三个月来思考未来的方向,最终选择了投资方向,也因为机缘没有再次进入 hard 模式,经过几年的深入,我确定这就是我喜欢的事业,所需要的技能横跨学术与工业两届,充满挑战;所看到的信息和所作的事情,不远离人间;我工作的价值,是为每一个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工具,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。

尤其是近一两年因为工作需要,我越来越多的捡起技术的时候,发现七八年前不懂的地方现在居然都变得如此显而易见。于是我仿佛明白了,当年写下的“成为真正的工程师”的前提 —— 对人类活动和世界知识框架,以及工程是如何嵌入这一框架中的理解。缺少人类活动和世界知识以及工程嵌入认知的人,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工程师。而我见过的那些颇具天赋的工程师,都是在生命中很早的阶段完成了这个过程,无一例外。

生活

常言道,人生之事,一命二运三风水。

“命”我认为更多是指个人的性格,它贯穿和影响人的一生,体现在每一个决策里。

我算是一个偶尔会伤春悲秋的人,但有一个悲观之中保持乐观的精神内核。16 年之后,对我精神内核影响最大的事情有几个,一个是 17 年和小白分手,19 年我妈被诊断出乳腺癌(现在恢复的还不错),20 年初女儿丁爻的出生,还有就是通过于鑫接触,并在 20 年开始真正了解的禅宗。

总得来说,经过一段人生的灰暗时期之后,我基本上接受了禅宗的思想,也进一步吸收了大学时期就接触的周易思想,告别了看待生活和问题时的二元对立模式,开始变得自洽了起来。往事种种,皆有其因,不会忘记也不会影响现在的生活。

另一件事情是主动换了很多城市生活,从待了 7 年的北京离开,到上海生活了将近 1 年,又转到深圳生活了近 1 年,最后来到了杭州定居。

我不清楚运气或者风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,但按照我的理解,就是尽可能去找到让自己觉得舒服又有一些挑战的环境:

  • 北京对我来说什么都好,但是太贵了
  • 上海很贵,而且有一种我无法忍受的布尔乔亚氛围
  • 深圳同样是贵且气候和植被环境过于异域风情

不管这些城市自身的风水格局和机会多寡如何,对我的性格来说都不是理想之地,至少现阶段不是,尽管我性格中有一部分是乐观主义的,但并不足以支撑我在这些城市继续坚持下去,我待着都非常焦虑。

我在杭州待着很舒服,无论是气候还是城市本身的成本,都相对能匹配上,或许这就是符合我的“风水”,然后就定居在这里了,预期仍然会继续稳定几年。

创造

在稳定事业方向之后,我也逐渐有了一个宏愿,和教育,和投资相关。我认为这两件事情可以帮助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好,所以会将其当成毕生事业。

创造是一件长期看连续,短期看离散的事情。我开始相信沈振宇常说的那句话: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

About Me 2016 版

胡言乱语版

一个学术派

一个总想摸清知识海洋来龙去脉的人

学过计算机,科学史

喜欢科幻

梦想混进学术圈

如今身在码农界

但不想做码农,想做一个真正的工程师

真·个人简介

毕业学校:北京航空航天大学

专业: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
学位:学士

目前工作:前端工程师

发展方向:真·前端工程师

其他兴趣:科学史与技术哲学